
一个村落的深远时光
古老的村落是一些深远而舒缓的时光堆积起来的文化符号。这些文化符号折射的光芒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魅力。荆王于我,类似湘西于沈从文,商州于贾平凹,或新疆于刘亮程……这些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一种乡村历史的氤氲,乡村文化的浸染。
荆王村北望十余华里外的太行山,发源于山西省的蟒河,环村西南东去。蟒河的一条支流从克井镇酒务村岔出,由村北绕村中关帝庙东去,把村子分为河西、河东两部分。河东多为陈姓,源自梨林镇蒋村;河西陈、张、王、牛、李、段等众多姓氏杂居。这是一条被蟒河水淘洗着的古老村庄,这是一条曾经风吹荆花香两岸的古色村庄。漫漫时光,垒砌了一个村子厚重的历史;漫漫时光,带我翻卷检阅一个村 子的文明和荣光。
荆王村,曾名长村。相传北宋高道贺兰栖真在村南采掘荆根用作奉仙观(俗称荆梁观)三清大殿的大梁,村名更名为荆王。荆王村的历史,或可以追溯到更久远。《春秋》宣公十七年(公元前592年):“公会晋侯、卫侯、曹伯、邾子同盟于断道。”杜预(西晋著名的学者)注解:“断道,晋地。”同年《左传》云:“盟于卷楚。”杨伯峻(语言学家)《春秋左传注》引《公羊义疏》言断道与卷楚为二地,并由此推论当相距不远,卷楚即今济源县思礼乡荆王村。从二学者考证得出,荆王在春秋时期名曰卷楚,当属晋国,即今天的山西省。追想在公元前的春秋时期,烽火连天,诸侯会盟于当时名叫卷楚的荆王村。彼时蟒河滔滔,旌旗烈烈,战车云集,青铜剑的光芒照亮了这独具战略意义的要地。从当时卷楚属晋国的历史渊源看,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外地的朋友听到济源一带的方言,会以为我们是山西人了。
荆王村还是革命的圣地。1946年秋,太岳四分区司令部迁至荆王村,成立豫北指挥部,黄新友任司令员,王维刚任政委,统一指挥济、孟两县的武装力量。当时,不少伤员被送往荆王村后方野战医院治疗,有近百名重伤员光荣牺牲。其中66名烈士被安葬在荆王村北田间。现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我至今记得,自己当年在村里上学的时候,每年清明节学校都要组织学生给烈士扫墓,缅怀烈士功绩,那时我和同学们戴着红领巾深情肃穆地为烈士鞠躬,在拂面的春风中一起接受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。
中国乡村多有庙堂。荆王村关帝庙位于荆王村中部。该庙坐北向南,原为三进院落,占地约3500平方米,分别有戏楼、山门、钟鼓楼、拜殿、武圣殿、道房、群房等建筑。20世纪70年代初被拆,现存庙宇院落系2004年重新建起。庙内遗存清代浮雕碑等重要石刻文物28件。2006年,关帝庙石刻被公布为济源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。荆王村关帝庙不仅作为庙堂,还曾作为承载文化教育的校舍留名史册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,荆王村有识之士为提高村人文化,决定建学校,因无合适校舍,便占用关帝庙作为教室。学校在关帝庙一直延续到1960年,直至学生搬入新建的校舍。想当年学子们在肃穆的庙宇中学习,这种氛围中氤氲的文化,必带有古典的韵味而源远流长。
漫卷荆王村的时光,我知道,历史承载了太多的文化。一个村子就是一部史书,虔诚于内心的仰望,村庄才不会失忆。我已习惯于用沉甸甸的脚步,丈量村庄的道路和土地。月亮凉过村庄的昨日,阳光暖着村庄的明天。年华的沧桑中,村边的蟒河缺了流淌的水声。可我依然用十里的春风,万株的桃红,为村庄写下明媚的守候。有谁能把我的村庄,书写成古典的模样。我知晓,在公元前的时光里,村名曰卷楚。漫卷诗书,楚楚动人。这是多么美好的意象,恰与我有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