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巷那些事

梦里,那是一幅美妙的画面:井台四周的青石板上坐着老老少少的乡亲,他们一边扒拉着碗里的饭,一边叽叽喳喳的谈笑风生。梦醒后,揉着惺忪的眼,我才记起这是我儿时家门前的场景。

记忆里,巷子里的爷爷、奶奶、大叔、大婶都没在家里吃饭的习惯,井台四周,他们或坐着,或蹲着。你给我夹个红薯,我给你递个菜糕,我吃碗你家的卤面,你喝碗我家的稀饭。那个年代大人们常跟我们说:“你们是吃百家饭长大的。”“远亲不如近邻”在那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,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哥哥、姐姐上学,大人们都去田里干活,常常把我一个人反锁在屋里睡觉。睡醒后我就抱着衣服趴在门槛那大哭(门与门槛有个好大的缝隙,小孩子可以钻进钻出的),一墙之隔的邻居大婶每每听到我的哭声,就会跑过来抱我出来,帮我穿衣服,带我去她家吃饭。时隔三、四十年,偶遇邻居大婶,感到还是那样亲切,心中充满感激。

黄昏的井巷里,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地。尽管那时没有玩具,没有网络,就连看电视也是很奢侈的一件事,但我们同样玩得很开心。月光下,三五成群的孩子玩起了“捉迷藏”、“砍大刀”、“老鹰抓小鸡”等游戏,静谧的夜,巷子里总回荡着我们天真、欢乐的笑声,多少次都是爷爷、奶奶、爸爸、妈妈喊着我们的小名,才依依不舍的各自回家。玩疯了的我,回去洗脸,洗脚倒头就睡,微弱的煤油灯下,母亲还在一针一线纳着鞋底,每个晚上,耳边都是母亲拉线时传来的嗞、滋的声音伴着我进入梦乡。


如今,井台没了,家家用上了自来水;井巷没了,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柏油路;大杂院没了,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拔地而起,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“万洋集团”的快速发展。“万洋集团”改变了老百姓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命运,村里多数年轻人都在公司上班,孩子们课余时间也都去了兴趣班。每条街,每个胡同突然静了下来。可那些年,井巷里的那些人,那些事,依然在我脑海里萦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