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一颗敬业之心

“功成不必在我,”表明的是一种大格局,彰显的是胸怀和境界;“功成必定有我,”表明的是一种使命感,是一种敬业之心,彰显的是责任与担当。我们应当把“无我”的高尚情怀与“有我”的责任担当结合起来,不计个人功名,集体利益至上,锐意进取,奋勇争先,不问前程,久久为功。

俗话说: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”这个时代不求人人都成为“行行状元”,只求大家“干一行,爱一行”,热爱自己的岗位,心怀敬业之心。一人一事一匠心,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的领军人“竹编师”何福礼,他出身寒苦,14岁跟随师父到浙江省金华市东阳竹编厂学竹编,历经时间打磨,数十年磨一剑,终于成为当代竹编工艺大师。他说,这辈子把竹编这一件事情做好,就是敬业,各行各业亦是如此。何福礼在从事竹编工艺的62年中,始终心怀初心,砥砺前行,将自己的那颗炽热的敬业之心和自己的一生,奉献给了竹编工艺。不忘初心,方得终始。他不是抱残守缺的垂垂老者,而是始终在艰辛的传统手工艺探索路上奋然前行的热血青年。敬业的心不会老,对事业热爱的熊熊大火会在心中永恒燃烧。

任何远航,都注定要迎接风暴;任何攀登,都难免会直面悬崖。2019年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对医生这个职业发起了强势的“进攻”,但风暴折不断桅樯,悬崖也拦不住脚步。一大批“最美逆行者”披荆斩棘的冲锋在前。如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的敬业模范李兰娟院士,整日埋头实验室,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国人预防病毒的方法,不分昼夜,与疫情死拼到底;还有那挂帅逆行,国士无双的钟南山院士,84岁高龄的他兢兢业业,义无反顾的站在疫情最前线。《人民日报》官方微博评价他:“84岁的钟南山,有院士的专业,有战士的勇猛,更有国士无双的担当。一路奔波不知疲倦,满腔责任为国为民,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!”这些生活中的凡人,都是事业中的伟人。

公与私,平庸与高尚,二者之间都可能只隔一个转身的距离。同志们,为了国富民强,企业振兴转身加入敬业这个伟大的行列吧。要知道,奔腾的黄河一定比清浅的幽溪更美!望向各行各业,大局观渗透在每一个员工的品行和对事业的热爱程度上,员工对工作的干劲彰显着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。心怀敬业之心,心中有山海,胸纳百川;不忿阴霾,不惧尘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