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ATF 16949质量体系的十大误区

误区一:

      总是认为销售是龙头,直接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,还需再完善管理做什么。通过管理就是想争取客户,现在客户都已经有了,但是我想问:“如果管理不完善,产品交不了货、技术达不到客户要求、过程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、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、质量出现了问题、销售部又没有做好沟通和协调等等,一系列的细节漏洞,造成了客户严重投诉和市场的负面影响,我们损失的又是什么呢?体系是纠正和预防问题的发生,虽然没有直接产生增值,但是通过过程的控制(降低成本、减少浪费、提高工作效率等等),渐渐产生了经济效益。

误区二:

      总是一天到晚说自己“忙”,我也不知道是真的“盲”、还是“莽”、还是“茫”......其实体系相关内容都编制了程序文件,你只要细细看,认证按照要求去做。文件中都已经规定什么人做,什么时间做,怎么做,为什么这样做,很清楚的描述。只要制定目标,各尽其职,主管部门再加大监督措施,跟踪落实,不断提出问题,验证问题,才能达到P、D、C、A循环改进。又有几个主管领导跟踪验证了呢?

误区三:

      总是认为自己也是内审员。但是真正有没有理解体系标准条款的涵义,就凭四五天的培训(取证),你能理解“多少”!结合实际加以实施,而且不断学习研究,以及和体系相关的人一起研讨,共同来面对现存的问题,纠正和预防。你反思一下,你已经做到了哪几点?

误区四:

      总认为第二方客户审核比第一方和第三方更重要,那么客户审核又是按照什么依据呢?也是我们每天自己在做的实际体系的工作,再加上法规、技术等其他的要求,如果我们自己都深入和严格按照体系的要求在规范我们的管理的话,又怎会每次在接见客户的审核时那么紧张和担心呢?出现“两张皮”就是我们管理者没有重视体系,导致临时应付的结果。

误区五:

      总认为自己的专业技术、管理日常手头的工作比贯彻体系的工作重要。但是你要知道体系是叫你做正确的事,然后再正确的做事,前者是指明你的方向,后者才是做事情的方法和技巧。方向错了,你越认真的做事,你错得越严重,还谈什么好的结果呢?

误区六:

      总是认为体系有专职(管理者代表)或安排一个人在负责,然后自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,专管人员为了省事,什么事情都自己扛着,什么事情也自己代劳。结果关键人员一走,全体系都脱钩。体系的管理原则要求全员参与,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需要上到最高管理者下到员工,都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,怎么去做。各部门的沟通协调,凝成一股绳,劲朝一方使,现在都提倡团队合作精神,而不是单打独斗。把体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、每一个人、每一件事,形成一股风气、文化,还愁什么事情做不好呢!你们现在是团队在贯彻体系还是在糟蹋体系?

误区七:

      总认为质量、环境、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证书都已经拿到手,就感觉自己做得不错了,还需要做什么?

      体系是系统化管理,需要持续改进,不断完善,随着时间和阶段不一样,都是在不断调整,包括我们的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等,不也在不断修正,所以光凭一张证书是证明不了什么的,只能证明已经建立了体系,需要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调整,调整中才能提升。

      有些公司或部门,自己不动脑筋编写文件,从其他公司和咨询公司搞来一份文件,自己拿来修改一下,就以为万事大吉了,你理解其中的意义吗?你的公司和他们公司企业文化想符吗?你们做的产品、人员素质一样吗?

误区八:

      总以为宽度代表深度。培训很多内审员,就可以贯彻体系了,其实人数不在多,而在于精。本人接触体系再结合公司实际操作已经有11年了,每次通过外审各行业和各课程的培训学习,都对体系有一种新的认识,标准中每一个条款和内容都是那么深奥。毕竟是117个国家,每个国家一个专业代表,共记117名成员通过起草,多次会议协定的国际标准,难道我们就通过几次培训和内审员考试就能掌握吗?我们了解的深度有多少?事情落实的程度又有多少?

误区九:

      总认为技术和能力很重要。我个人觉得质量意识、态度更重要,能力和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升,但是如果质量意识、态度有问题,我看就很难转变,就是能转变也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我们的质量意识和态度有没有问题呢?每个管理者都要扪心自问下?

误区十:

      总认为咨询和请教是件伤身份的事情,就关于外审不符合项,每次把问题详细分解给他们听,都说知道怎么纠正,已经明白自己部门和岗位的漏洞和人员的疏忽。最后纠正四五次都达不到理想要求,返回重新整改,我看不是真的理解吧!还是为了应付我们认证机构审核人员。如果说已经清楚,为什么总是反复修正,如果说真的不明白,那又为什么总是没有人主动来咨询!难道觉得有伤体面吗?但是若不懂装懂,对自己是件不负责的事,对企业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!

      要做好IATF 16949体系:领导要带头,知行合一,持续改进才能获得对体系的重新认识,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体系的价值所在!